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产业动向 >> 正文
广东碳交易市场有偿配额发放有望下月启动
来源:民营经济报 时间:2013-10-26 10:42:58 用手机浏览

  随着低碳理念的兴起,“碳交易”成为了时下热议的话题。前年,发改委更是以规划的形式,列出了碳交易的实施细则:明确将在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并鼓励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碳排放权交易。

  继“领头兵”深圳市率先上线碳交易平台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广碳所”)也于去年9月份揭牌。根据广东省的碳交易政策,初次分配95%为免费发放、5%为有偿购得。记者近日从广碳所方面了解到,配额交易的有偿购得部分将于下月正式启动。

  广东:碳交易有偿部分启动

  环境、能源问题的双制约,已日益逼近我们的生活。“碳交易”的概念则在此种背景下横空出世——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从卖方购得一定数量的排放额,并可在自由市场上买卖。此举意在引用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原理,帮助企业以最低成本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1年,发改委即划出了碳交易发展的路线图,在全国批准了广东、深圳市共7个省市试点,鼓励其先行、先试碳排放权交易,由广州交易所集团独资设立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则于去年9月份揭牌。

  广州交易所集团副总裁、广碳所总裁靳国良对本报记者称,目前碳交易的形式主要有3种:“VER(自愿碳减排),自愿参与、购买碳排放量,用以补偿、抵消消耗掉的二氧化碳;碳配额交易,通过盘查企业的碳排放量,限定其购买配额;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

  广碳所董事长李正希此前则为碳交易归纳了两个市场:一级市场,企业通过广碳所平台,认购碳排放权配额,卖方是广东省政府;二级市场,企业如果产生了富余的碳排放权可以进行出售。

  “下月,我们将正式启动配额交易中有偿购得部分的市场。”靳国良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

  据了解,广东省已经初步确立了水泥、钢铁、石化、电力四类企业率先进入试点范畴,而这四类企业都是污染大户,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占到了企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8%。

  靳国良说:“会先让控排企业有偿认购、竞价取得一部分配额,如果你能够完成减排量,剩下的可以进行配额交易。”

  造碳金融新市场

  是否排放量小的中小民营企业就可袖手旁观?对此,靳国良表示:“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中小企业也会慢慢的拉进来,最好早作准备。”

  他认为,有这种想法的并不真正的了解碳交易,因为碳交易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困难,还能帮助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解决融资等一系列的难题。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认为,一旦交易全面开启,碳交易将逐渐衍变为一种金融产品。“股市未来完全可能开出低碳板块,以后企业要上市,参与碳交易就是必要条件之一。”

  靳国良也认同此种说法,他表示未来上市企业应先对碳排放进行披露,如果碳排放量在一定量之上则要参与强制减排交易。碳排放额不够就要买,这种压力可以逼迫企业去使用新的节能技术、将碳排放量降到最低。

  “十二五”期间,国家首次提出2015年比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随后,发改委制定了《碳强度下降指标考核评估办法》并下达地方。相比于全国标准,广东省的任务量是下降19.5%,难度可见一斑。

  但靳国良却认为这是机遇:“因为量大,广东省在今后碳交易市场中的活跃度、交易量、话语权绝对都是举足轻重的。”为迎接将要全面开启的市场,广碳所已经和全国几大CDM项目商接触并发展了合作意向。

  碳交易最需“市场化”

  事实上,碳交易本身引入的就是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靳国良表示,在这个市场上,政府只能起前期的主导作用,后期必须市场化挑大梁。

  周永章也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政府的作用只能体现在碳排放权初次分配上,而最终达到的合理价格却应该完全交给市场。政府只负责发放指标,企业何时买、何时卖,怎样管理碳资产,都应由市场化来解决。”

  记者了解到,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业务机构事实上并不仅此一家,早先进行碳交易的就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

  由此,不少专家呼吁,碳交易市场应该形成统一市场。周永章认为这是必然趋势,而且时间不会太长:“没有哪个市场是在一个行政区内形成的,流动性随着市场的形成会顺势而解。现在只能说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实践先行探索,但最终一定会走向各省的统一链接、统一报价,并且这个速度可以很快,也许就在未来两到三年内。”

  针对配额分配公平性问题,靳国良表示,配额将根据对企业的碳盘查、十二五规划的碳额度综合得出,并且划分给企业的额度低于实际排放量。“只要数据真实可靠,基本没有问题。”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李联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深圳碳交易市场建设经验及对全国碳市场的启示
哈佛大学研究者:中国碳交易缺乏总量控制目标
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已基本划定控排企业
深圳碳交易样本:配额发放及监管决定成败
深圳碳价冲高回落 仍相当于欧盟碳价的近两倍
全球碳交易市场监管框架或从下月着手制定
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思路明确 预计投资过亿美元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