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能源亮起红灯的时候,中国能源危机也已迫在眉睫。
古语曰:“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能源的多米诺骨牌倒下,不能不让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国人感到不安和警醒。在不断看到未来中国前景将如何灿烂的描绘的时候,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性能源危机,中国如何突破能源制约的瓶颈?

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主任马凯。
这缘于不久前他在一场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早在2000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为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并强调中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们就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记者:中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上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马凯: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们就成立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门机构, 1994年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中。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耗煤、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是,我们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