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合同能源 >> 正文
长三角能耗企业不花钱照样节能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08-4-30 15:13:23 用手机浏览

  不花一分钱,由专业节能公司掏腰包,为你企业的节能设备更新换代,让你的企业每年节省电费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这决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由节能公司承担主要风险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它在长三角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节能神话。

  不大的厂一年省80万元

  上周五,江苏银宝集团将上个月节省下来的7.3万元电费按时汇到了XX节能服务公司的账户上。不过,从今年9月份开始,就不必再汇款了,这笔款子银宝集团尽可收进囊中。一个月7.3万元,一年就是80多万元,这对银宝集团来说可谓“天上掉下的馅饼”。

  记者日前来到这家中等规模的纺织企业,看见织布车间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台台织布机,一共有1250台。而像这样的车间有两个,全部开机的话,一小时用电量达到2000度。

  “我们厂每年耗电量近4000万千瓦时,需付电费2400万元。”银宝集团技改办工程师袁祖顺介绍说,这么大一笔费用令企业不堪重负。从2002年开始,厂里每年投入节能技改资金都超过100万元,四年累计投入了500多万元,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去年,扬州市电力公司向他们推介“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并介绍了一家节能公司。这家公司与江苏银宝集团经过三次协商,于去年9月达成“节能服务合同方案”。方案规定:由可续能源公司出资,并提供项目设计、设备选型购买、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每个月的节电增幅要达到7.8%,相当于每个月节约电费7.3万元;可续能源公司从每月的节电效益中获取回报,持续9个月,收回投资及获益65万元。

  目前双方合作已进入第七个月,节能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节能服务合同方案”执行情况也良好,再过两个月双方合作将到期。袁祖顺乐呵呵地说:“这些节能设备的使用寿命约10年,这意味着我们不用掏一分钱,就可净赚后面9年多的节电费用。”

  长三角活学活用

  长三角是我国能源最匮乏的区域之一,但“合同能源管理”却姗姗来迟,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企业凤毛麟角。

  据了解,1997年,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该项目支持下,北京、辽宁和山东成立了3个“合同能源管理”示范点,至今运作了7年,已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了304个节能项目,总投资7.8亿元。

  尽管长三角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未得先机,但目前正在急起直追。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谢仲华告诉记者,到今年底上海将完成40个大中项目。他透露,近期上海“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瓶颈将会有大的突破。另外,今后3年内市经委初步打算利用1000万元贴息来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谢仲华认为,这些资金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引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上海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主任叶文彪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共做了16个整套系统服务项目,投资1800多万元,其中15个项目都收回了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收期大多在两年至三年。

  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的“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是本市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该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水电费近百万元。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不到两年就收回投资并得到应有的回报。新亚药业获益更明显:除节省水电费这一块获得巨大利益,还享受了国家节能退税76.4万元。

  还不能说“叫好又叫座”

  记者在长三角采访时了解到,“能源合同管理”在长三角难说“叫好又叫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诚信难保障。“能源合同管理”项目实施期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期间企业生产状况有不确定性,风险较其他行业大。节能服务公司如果遇到不诚信的客户,巨额投资可能就血本无归。从行业本身来看,一些公司急功近利,打着“能源合同管理”旗号,以推销设备为目的,根本不具备起码的技术;有些公司把利润抬得很高,达到20%甚至更高,而国际上专业节能公司合理的利润在10%左右。

  资金成“短腿”。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XX节能服务公司我们是民营企业,融资太难了,就凭我们手里这点资金,一年最多接一两笔生意。”多数以该模式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又缺乏财务资信的历史记录等,要想获得银行支持几乎不可能。因资金不足,节能服务公司遇到大量好的项目只能忍痛割爱。

  节能意识差。“我们上门动员企业改造节能设备,常常听到‘节省几十万划不来,做一笔生意就赚回来了’!”宁波一家节能服务公司老总对此颇为感慨。据悉,我国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没有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激励政策。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不少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高,缺乏节能积极性。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风机消耗对节能减排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保部长:"散乱污"企业要加快退出 解决燃煤锅炉问题
2017年能源市场走势:电力消费增速回落 天然气消费稳中
动力电池业陷阵痛:产能过剩补贴减少 原材料价格上涨
中油资本正式挂牌 中石油混改迈出关键一步
全国PPP落地项目1351个 投资额2.2万亿
今年煤价会否再演“过山车”
今年煤价变动情况分析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