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深圳市“2008年节能宣传周”落下帷幕。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节能周可以看出政府对节能产业的重视程度。作为新兴产业,节能产业的本土市场经过充分培育,在1-2年内会逐步发展成熟,目前正在推广的EMC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已明显改善。
节能贴息带动节能“内需”
6月20日,“提高供电质量与节能措施研讨会”在深圳举行,这是国家发改委宣布电价调整的第二天,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企业明显增多,不少企业还主动向专家咨询节电技术。不少与会的专家表示,国内能源价格的调整是大势所趋,而这必然会带动节电市场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经过几年的推广,企业的节电意识也大为增强。深圳一家生产节能空调的企业代表方先生表示,前几年,说起节能产品,用户都茫然地摇头,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但是现在一些企业,尤其是酒店、商场等用电量大的地方,开始主动寻找节能公司寻求合作。
政府的相关补贴政策也推动着企业的节能热情。此前,深圳主要采用节能贴息的方法,对进行企业节能技术、生产线改造的企业,实行500万的补贴。按照1:40的效能计算,节能贴息已经带动社会资金近5亿元,用于进行各类节能改造工程和产品开发。而今年,这一贴息额已经上升到800万。深圳市贸工局上周公布,正在研究对企业采用贴息加补贴的形式,为企业的节能改造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国标出台催化本土市场
据了解,深圳节能服务企业不少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如太阳能光电产品占全国产量的70%,变频器厂家占全国1/3,变频数控、蓄冰空调、冷热电联供等技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根据2006年的统计,在180多家节能服务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都面临无法在深圳立足的局面。业内分析认为,节能标准的缺乏、节能效果的评测缺乏权威结构的评定,造成节能市场比较混乱的情况,也导致企业对节能改造“心存芥蒂”,从而影响了节能产品在市场上的大面积推广。
“深圳的节能产业确实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但是这一现象这两年已经明显改善。”深圳节能专家联合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本土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环境的优化,深圳的本土市场已经逐步发展起来,“此次贸工局等9个单位联合发布了2008年节能产品推介,从他们的反馈得知,深圳本土对产品的应用已经逐步扩大,深圳本土市场慢慢开展起来了”。
国家正在研究计算节电量的相关标准,5月份,国家标准协会邀请该一些公司到北京参与标准的制定,预计年内就会有标准出台。吴晓平说,标准的出台,将约束、规范着行业不断成长,也会带动节能市场的需求。
EMC模式发展仍待规范
据了解,目前企业的节能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节能模式,一种是EMC模式,即节能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技术改造、运行维护等,费用由企业从项目投产后的节能效益中分成来实现。目前,EMC模式已成为较为流行的合作模式,但是由于收益效果常常无法有效评价,收益划分不清,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无法正常进行。
2006年底,深圳首家“节能检测评价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由深圳市贸工局成立的节能检测平台,主要为政府对能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作为能源评测的第三方机构,该中心反映了第三方评测在节能市场的重要性。节能评价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说,目前节能市场最大的问题是门槛低,缺乏相应的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权威的评测机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EMC模式的信任度,也不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说,其实EMC模式在国外推广非常成功但是在国内发展时间尚短,政策方面的配套环境还不完善。吴晓平分析说,节能行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初期,对政府的政策、积极推广的依赖性相对较大。因此,政策的完善将直接导致节能行业能否健康发展,EMC的模式发展也需要借助国家在政策上的规范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