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加大。2007年11月2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撰写的《人类发展报告》称,全球变暖将人类带到一个“临界点”,上亿人可能面临饥饿缺水等威胁,人类历史可因此发生前所未有的倒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正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洪水、干旱和热浪更频繁地发生,对人类农业生产和生存环境的破坏更加凸显。全球的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节能减排的关注对象。中国各级政府更是把节能减排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做。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能源效率、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高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能源有效利用率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对于中国来说,节能减排有巨大空间,也面临巨大挑战。
2006年,中国燃煤电厂耗煤量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50%左右,相应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的50%。因此,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对于整个节能减排来讲是必要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电力行业基本是国企,应当自觉地担当起节能减排的重任。电力行业还是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应当有能力担当起节能减排的重任。电力行业应当也可以成为中国节能减排的表率。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已采取了诸多措施,如节能调度、“水电火电”置换、上大压小、以大代小等,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200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57克/千瓦时,比2006年降低10克/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334克/千瓦时,同比下降9克/千瓦时,为近几年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相当于全年6000千瓦及以上的火电厂生产节约标煤2432万吨,占全年发电耗用标煤量的2.75%。近年电力行业的脱硫是目前中国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但是,当前电力的节能减排仍处于从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方式的过渡阶段,前期工作主要由中央政府主导和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层层分解节能减排指标,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对于快速取得成效、实现短期目标起到了作用。但是,中长期而言,电力行业节能减排需要建立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长效机制,包括电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等多方统筹协调。如果缺乏市场推动力和企业主动性,将难以继续深化。
因此,现有的节能减排机制尚存较多亟需待解的问题。比如:关停小火电机组不平衡;没有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的电价机制;没有建立统一的电力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节能减排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滞后等。
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节能减排机制,首先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比如电力价格作为市场信号,这是目前中国电力行业尚不具备的,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具备。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在市场缺失、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来设计比较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虽然这种设计可能不尽人意,会有许多问题,但毕竟是朝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努力。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