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的投资额比较小。LED初始投资一亿元就可建厂,联创光电、士兰微等行业内知名上市公司总资产也就10余亿元,国内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容易实现滚动发展,这与集成电路制造及液晶面板制造动辄几十亿到上百亿人民币的投资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国内企业容易进入形成产业集群。
资源优势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镓、铟储量丰富,占世界储量的70%至80%,这使我国发展LED产业具有资源上的优势。
技术成熟后,LED下游封装和器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具备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目前,我国照明消耗约占整个电力消耗的20%,在当前能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降低照明用电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据调研测算,截至2010年,如果我国现有的1/3照明光源采用LED灯,可以节电1500亿度,每度电按0.8元计算,可以节约1200亿元。按照现有电力能源结构估算,相当于减排2500万至4320万吨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5万吨。
此外,大多数普通节能灯的造型改进空间十分有限,而且不少节能灯所含的汞等对环境有害,灯管报废后如被人随意丢弃,容易出现节能但不环保的情况。而LED照明用的是冷光源,不需要充气,不需要玻璃外壳,不添加汞,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至报废,全程完全避免汞污染。同时,由于光热转化效率高,发热量小,LED照明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长时间照明引起的热污染。当应用于立面照明时,由于LED灯是装设在楼板处的玻璃幕墙上并向玻璃幕墙外照射的,因此不会对住户产生光污染。此外,LED照明还具有显色性好、无频闪、光线柔和等特性,被誉为“绿色照明”。
二、LED产业面临风险
技术风险。LED属于高科技产业,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不断改进,行业内企业能否持续跟紧LED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一旦技术落后,就会丧失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亏损,最终将形成恶性循环。国内尚未制订LED照明的标准,只能沿用传统钠灯的检测方法来检测LED灯,但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各地的应用标准也有所差异,导致企业跨地区开拓市场时遇到很大的阻力。
产业转移风险。台湾约有80%的LED封装产能已经转移到大陆,中上游的芯片、外延片产业转移却相对较少,但有增多的趋势。大陆LED产业结构提高,不可避免要遇到台资企业的竞争,两者相互竞争,目前来看,大陆企业尚处于下风。国内LED企业的规模小,大多没有超过100kk/月产能(蓝绿光)。我国上游产业的参与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都想建立自己产能,但起始阶段产能都不大,整个产业资源分散,没有规模,造成企业只能单个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的芯片、议价能力低的状况,使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业界核心专利缺乏,特别是最关键的白光、大功率LED灯的热平衡问题、持久高效的荧光粉等专利,一直被欧、美、日垄断,压制着我国产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