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节能意识仍有待提高
政策落实是关键
“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5.8%,年均降低8.5%,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污染物减排成果显著。不过,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规划》指出,在炼油、化肥、烧碱等行业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落后产能,资源消耗高,“三废”处理措施不到位,技术装备水平低,原料配套条件差,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安全环保隐患突出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存在区域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产业内容雷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目前,部分非燃料型炼油企业不具备炼化一体化条件,石化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部分产能增长过快,落后产能仍占一定比重。近几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较快,2010年,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部分地区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有盲目规划、发展煤化工项目的趋势。轮胎、纯碱、烧碱和电石法聚氯乙烯等传统化工产品过快增长,过剩态势日趋严峻,节能减排的压力也在加大。
“根据我们与部分企业的交流了解到,化工企业节能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的领导重视不够,有些企业负责人只重视扩大规模、跑市场,节能只处于次要甚至应付的地位。” 王文堂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企业能源管理人员不足,能源消耗数据统计、分析无法按照规范化要求去做;企业的节能激励措施多数不到位,节能管理人员动力不足;节能信息缺乏,企业人员对新的节能技术、应用效果难以及时了解,行业节能信息发布状况离企业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行业节能服务机构不足,包括技术专家队伍、服务水平、节能服务公司,还不能满足企业节能工作的要求。
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已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化工行业节能减排,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落实。有些政策发布了,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其实质是有关部门没有抓紧落实,如企业直供电政策、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价格的市场化、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关税政策、节能效果考核督查制度等,很多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有关部门在出台政策后,应注重其落实,以保证取得成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