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一个节能减排技术公司的挣扎与突围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09/4/30 9:52:07 用手机浏览

    这是一个只有60人的公司,规模小;正式成立还不到三年,“岁数”小。尽管如今它在工业余热发电领域内创造了若干中国第一,也赶上了国家鼓励支持节能减排的“基本面”,但它仍然一路艰辛。“两年多来,我们折腾的,其实就是把一个个专利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一个专业技术公司的产业化过程,一个小公司的成长,竟是如此不易,充满困惑、挣扎与突围。这只“麻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有“解剖”价值。

    这个企业叫北京世纪源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下属、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从事工业余热余能发电、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

    “像夜行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孤船”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每年不仅消耗大量的煤,而且生产过程中有大量低于300℃至400℃的中低温余热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发展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将中低温余热转化为电能,已成为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说世纪源博的核心技术优势正在于此。技术总监、中科院研究员陈恩鉴告诉记者,他们自主创新的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从水准上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一流水平,“国内钢铁厂烧结线的第一个余热发电站,建在马鞍山钢铁厂,全套引进的是日本技术,装机容量1万7千多千瓦,但长期只能发电9000千瓦左右;而去年12月,我们为昆明钢铁第三烧结厂做的项目,设计的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实测为5340千瓦,分担到单位发电量,比日本多发30%的电能,而且比进口设备便宜。”陈恩鉴的口气里充满自豪。这项技术还有个重要特点是适应性强,烧结、转炉、电炉炼钢的都可以使用,行业应用范围广。

    抱着这么个“金娃娃”,干的又是利国利企、多方共赢的好事,事业焉能不兴旺?然而,现实比他们想象的严峻得多。

    公司2006年8月成立,“2007年,是我们最茫然无助的一年。寻求不到任何帮助,像夜行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孤船,真有放眼一望、前途莫测的恐慌。”公司掌控“家产”的财务经理粟涛回忆说。

    “所有的钱都砸进去了,实在做不动了”

    理论上讲,余热发电既节约了热能又减少了污染,企业一定欢迎。没想到,到企业一跑,满不是那么回事。

    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鼓励节能减排,但当时的节能指标是按照万元GDP能耗来考核,这种弹性指标在当年钢材价格很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完成。所以很多钢铁企业虽然节能减排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实际上没多大积极性。那是两三年前,在钢铁企业内部,扩张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了资金,钢企首先想的是扩大产能。“你想想,钢企都是大盘子,一吨钢材几千块,节能减排后吨钢才降低二三十块的成本,他们看不上。”公司总经理李继进介绍。

    企业不愿干,怎么办?讨论、再讨论,反复研究各种商业模式,四处游说、推销,最后在没有企业愿意掏钱的情况下,只得借用“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寻找突破口。这个模式,是根据预期收益进行分配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

    “说白了,就是我们出钱给他们干!他只要在厂里给我块地,我来建,不要他投一分钱,等电站建成了,发电了、赚钱了,再通过逐年收电费分成的方式来回收投资。”这意味着,所有的风险都自己扛。不说投资大、回收期长,万一技术不过硬,发电量上不去,收回投资就有很大风险。李继进他们分头去找汽轮机厂、发电机厂、锅炉厂,试图说服他们共同垫资来做,分享长远收益,同时也减轻资金压力,结果这些国有大厂家,没有一个肯干———“没有一个有长远打算,谁愿意收益让后来者分啊。”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中海外新能源产业机构发力推进新能源战略实施
云南、贵州、山西、广西因地制宜进行电力体制改革
合同能源管理的发散思维
济南节能服务业调查:空间很大 却步履维艰
“节能服务+”构建产业新思路新未来
北京市进一步研究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模式和路径
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有望缓解
到哪里去找节能技术改造资金?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