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有时候我们在替政府整合资源,推行节能减排。”粟涛年轻,说话很直接。“卖锅炉的都来了!这不可笑,反而很可怕”。
“作为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钢铁工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世纪源博的控股方、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院长胡萍说,按2007年我国上规模钢铁企业炼钢量折算,其余热发电量可达230万千瓦的水平,再加上水泥、冶金、石化行业余热发电市场,市场空间高达400亿元,同时还达到减排目标。因此,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市场诱惑,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涌入余热发电领域,不少过去的设计院、设备供应商都转型做这行。“都想利用自己的优势进入,有的靠关系拉项目,有的拿其他行业的经验进入钢铁行业,卖锅炉的都来了!”见记者笑,李继进很严肃地说:“这不可笑,反而很可怕。随着政府支持、补贴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考核难度加大,这个行业肯定会越来越热。这本来是好事。但如果在技术上没有一个强制的国家标准,很容易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就拿余热发电效果来说,有的只有标定发电量的一半,有的需要二次补燃,这就会造成能源的二次浪费!”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企业,研究并设立余热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标准”,提高行业门槛。
现在,国家对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有了新指标,要求吨钢综合能耗不能超过620千克标煤,这个标准是钢铁企业的一级清洁标准,比以前要严格多了。“这当然对我们是利好,因为我们自身的利益目标与国家的大政目标是一致的,这叫天时吧。”李继进笑着承认。“但是,”他话题一转,“要从根上说,钢铁企业要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首先从工艺流程的设计上开始改革。现在的工艺流程设计根本没考虑能源余热利用,完全靠我们这些余热发电企业跟在后面打补丁。”李继进他们几年来跑遍了国内的大小钢铁企业,其中上海的宝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去考察了许多次,发现没什么可做的了。为什么?宝钢引用的是日本的生产线,设备先进不说,最重要的是,它从生产流程的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余热余能的利用,能源利用得很充分,所以完全不用再去改造利用了。”李继进建议,国内的钢铁设计院可以在整体设计时考虑余热利用,如果没有专业力量,可以在主工艺设计时留出一块让专业机构进行配套设计,这样整个生产流程会更科学更环保,也更经济,同时进一步提高能效。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