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节能技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节能技术 >> 节能知识 >> 正文
什么是能效对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来源:中国节能产业网 时间:2010-3-27 11:55:27 用手机浏览

  2 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指标体系是若干指标的集合,但其内容不仅包括指标本身,还应包括与各指标相关的、满足下一步对标工作需要的其他内容。从对标工作的实践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能够支持对标工作顺利开展的指标体系应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和要素。

  2.1 指标名称、定义、统计口径、计算公式或方法

  上述要素是确定一项指标的必须内容,也是开展指标比对的基础。指标定义应给出该指标在行业内的通用定义,明确指标所包含的主要概念、意义等。统计口径是按行业通用规范确定的该指标各项数据统计、计算的边界,以及相应的折算系数、方法等。开展指标比对,其统计口径必须明确和一致,否则可比性和对比后的实际意义将大为削弱。指标的计算公式或方法规定了在一致的统计口径基础上计算或测量得到指标值的具体方法,为保证可比性,计算公式或方法也应做到科学、统一。

  2.2 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项指标的形成都有多个影响因素,其指标值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开展指标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

  明确某一项指标具体受哪些因素影响,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对指标值的影响程度如何。开展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减少或消除各指标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比对时的不可比因素,将指标尽量调整到相同的基准线上进行对标,提高指标的可比性;二是通过分析找出影响指标的主导因素和关键因素,以满足下一步开展与标杆指标进行比对和差异分析的需要,有助于快速、准确确定影响本企业指标先进性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并进而为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奠定基础。

  一般而言,指标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与外界条件和固有条件相关,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也是造成指标不可比的重要原因,一般应在进行指标比对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剔除。当然,客观因素中也有一部分可成为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案的依据,是未来进行改进提高的努力方向。这些因素包括:经营规模、设备规模的差异及由于规模经济而造成的效率差异;产品特性及生产流程的差异,原燃料条件、负荷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地域差异、气候差异等。主观因素主要与企业自身管理及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相关,是可以通过管理流程的优化、技术装备的改造予以一定程度的改进和提高的,这些因素也是进行指标比对时与先进指标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指标差异性分析的重点,也是开展指标改进途径分析的重点,是制定综合改进措施和方案的依据。这些因素包括:在相同规模下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技术更新改造力度,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程度,工艺优化操作和控制水平,管理目标、手段、方法和流程,科技投入、标准规范、人员素质和考核机制等。

  2.3 指标的改进途径分析

  指标的改进途径分析也是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开展指标比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现差距、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通过对各指标可能的改进途径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奠定基础。以各指标的改进途径分析为基础制定企业能效改进方案,可以将能效措施与指标的改进提高直接关联起来,有利于提高改进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对指标改进的程度和原因进行评估,实现对标效益的最大化。

  概括而言,企业能效对标指标有三大改进途径:一是在企业内部改进管理、优化生产和操作条件,提高运转率和生产稳定性,努力改善原燃料品质等外部因素,减少“跑冒滴漏”浪费等;二是投入资金,对重要耗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对没有改造潜力、规模偏小的生产线和装备加快淘汰步伐,以大型先进装备予以替代,从根本上实现企业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从各途径的投入成本、指标改进效果及应用的可行性看,加强管理途径投入成本最低、效果显现快、应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但节能效果和指标改进

  程度比较有限;节能技术改造途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取得效果的时间较短,实施技术改造的限制条件较少,应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节能效果比较明显;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途径的投入成本最高,会造成较严重的“资本沉陷”,效果显现的时间和周期长,对企业资金能力要求高,实施该途径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但节能效果和指标改进幅度非常大,而且可以从根本上形成先进的产能。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企业改进能效对标指标,应优先选择加强管理途径,其次是节能技术改造途径,最后是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途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没有相关技术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