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指标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避免陷入过分看重指标数据、认为对标就是对数据的误区。指标对比是对标的基础,但不应将注意力局限于具体数值的对比上。实施对标管理,首先是通过对各种指标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查找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对策和措施,全面实施整改。指标数据间的对比不是根本目的,而只是工作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找到差距、分析原因和改进提高;单纯进行指标数据比对、热衷从数据到数据的对标活动只能是对标理念的简单应用,抓不住指标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使工作停留于表面,无异于“舍本逐末”。
(2)不应将对标指标局限于能耗指标。从多个行业对标试点工作情况看,大部分行业确定的对标指标均为能耗(单耗)指标,全工厂层面的是单位产品综合能(电)耗,工序层面的是某工序单位产出量综合能(电)耗等。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能效对标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指标体系也有一个逐步完善、不断调整的过程。但值得重视的是,我们不应就此存在对标指标就是能耗指标的局限认识,而应随着能效对标工作的开展和基础资料的积累,将指标体系逐步扩展到某些关键性的工艺参数指标和操作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更细致的差异分析,更准确地找到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案和实施过程控制。如发电企业对标指标体系就包括了锅炉主蒸汽温度、压力、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和非计划停运次数等工艺指标和操作指标。
(3)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臵对标指标数目。纵观目前各行业的能效对标试点工作,有些行业仅确定了几个指标作为对标指标,而有些行业则选择了二、三十个指标。当然,每个行业基础不同、实际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原则应是指标数目应合理,要能比较准确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对标内容和意图,既不缺失也不重复。指标数目过少,则对标的线条太粗,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和产生差距的原因,不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对标工作可能浅尝辄止、流于形式;指标数目过多,则增加了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的难度,可能会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指标重复、互相耦合的现象。
(4)要重视指标对比时的不可比因素分析。当前开展的各行业能效对标试点工作,大都只开展了对指标不可比因素的定性分析,量化分析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当然,开展不可比因素的量化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细致的测算分析,目前大部分行业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我们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并从目前开始着手准备,因为只有通过不可比因素的量化分析,才能尽可能剔除不可比因素,将不同企业的指标调整到大致相同的比较基准上,才能大大提高指标的可比性,并进而使指标对比更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