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3.1 选择确定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选择哪些指标作为对标指标。一般而言,能效对标指标应包括三个层面(类型)的指标:一是能够反映企业整体能源利用状况和能效水平、能够涵盖全部生产流程的指标,多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可比能耗等指标;二是能够反映主要工艺流程、环节或设备能效水平的指标,多用工序能耗、主体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此类指标是第一类指标的进一步细化,通过此类指标的对比能够发现在具体工序和环节上与标杆企业的差距;三是重要工序、设备等的关键性工艺参数指标,如压力、温度、烟气成分等,此类指标不是能效指标,但与某一具体工序甚至全厂的能效水平密切相关,是影响能效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产生能效水平差距的具体原因和直观表现,开展第一、第二类对标指标的差异分析往往要从此类指标入手。
各行业协会应根据上述全面性、独立性、通用性、代表性和过程性等五项原则,根据本行业实际,研究、选择、确定适合本行业的基本指标系列。行业协会确定的基本指标系列,应着重考虑普适性,可适用于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同时,指标的选取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对标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指标系列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确定的指标数目要适中,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后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各对标企业可以直接采用行业协会制定的指标系列开展对标活动,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企业内部管理实践的需要和本地区、本企业的特点,对行业基本对标指标系列进行扩展和调整。
3.2 明确指标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
在选择、确定本行业基本对标指标系列的基础上,各行业协会应对某一项指标的定义、统计口径和范围、计算公式或方法进行统一规定。应用于对标工作中的各指标的定义、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等,最好沿用行业约定俗成的、最为行业所熟悉的规定,符合国家统计原则和行业通用标准,能被行业所接受。当然,需
要对存有争议或分歧、模糊或界限不清的地方进行明确界定和统一规定。
以下给出了对企业各项能源消费项目统计的一般规定,企业能效对标指标应以此为原则进行统计和计算。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是指统计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和非工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量,无论其能源品种是作为燃料、动力、原材料、辅助材料使用,均作为能源消费统计,主要包括:用于生产本企业的产品、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以及科学试验等方面消费的能源;用于经营维修及本单位机电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及建筑物等大修理消费的能源;用于劳动保护及其他非生产消费的能源。不包括以下各项:由仓库发到车间,但报告期最后一天并未消费,这部分能源不应计入消费量;回收的余热、余能不作为能源消费量统计;拨到外单位委托加工的能源;调出外单位或借出的能源;自产自用的热力。
3.3 开展指标影响因素分析,设定对标基准
开展指标影响因素分析的重要目的是识别指标比对中的不可比因素并将其量化,剔除这些不可比因素后得到一个可比性大大提高的基准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量化并予以剔除的不可比因素包括:设备由于客观原因偏离额定工况时增加的能耗,外部原燃料条件、物流条件的变化,设备规模和不同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等。量化不可比因素,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经验公式或设备性能试验,直接给出某种因素影响的量化计算公式;另一种主要针对不同设备规模和工艺流程因素的影响,按不同设备规模或工艺流程分别给出基准值进行对标,即对标仅在相同的设备规模、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条件下进行,以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对于剔除不可比因素后的对标指标基准值,不同的对标方法其确定有所不同。在开展内部对标时,基准值一般是企业最近几年的平均值或最好值,也可能是设备的设计值或经设备性能试验确定的额定工况值。在开展同业对标时,基准值一般是同类型企业的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外部标杆。对于排位靠前、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选择发展最好、实力最强的国际、国内企业作为标杆,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大量综合实力不够强的企业而言,选择标杆必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既要有一定先进性,又要有可实现性,不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确立最适合的标杆企业,或针对指标的不均衡性,确立适用于不同指标的多个层次、水平的标杆企业。标杆的选择应该是分阶段的、动态的、多样的,体现全面比较、持续改进的原则。
标杆的选择、确定及其资料信息的收集是当前开展对标工作的一大难点。行业协会作为对标工作的推动机构,在初期可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一系列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标杆基准值及最佳节能实践,供对标企
业参考和借鉴。待对标工作逐步推进后,各企业再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寻找、确定合适的标杆对象。当前,行业协会可分国际先进值、国内先进值和国内平均值三个等级按不同设备规模和工艺流程分别给出主要对标指标的基准值。
3.4 实施指标改进途径分析
开展指标改进途径分析主要是为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服务。指标改进途径分析一方面是指标影响因素分析的延续,是在对指标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换言之,明确了什么样的影响因素,就应考虑对应制定改善该影响因素、进一步改进提升指标的途径和措施。另一方面,指标改进途径来自对先进企业最佳节能实践的分析,通过总结和学习先进企业在某一指标改进和提高方面的工作步骤、实施方法、实施条件、控制方法、技术措施等,结合本企业实际,归纳得到可供借鉴的改进方法、途径和措施。所有的指标改进途径汇总起来,即可得到一个可供企业选择的能效改进菜单。以此为基础,企业可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优化管理流程,实施技术改造,逐步提高企业能效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