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京都议定书》自2005年生效后,碳市场获得飞速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整个碳市场的规模从2004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约1440亿美元。
业内普遍认为,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相比,引入市场手段能够使减排更有效率和更加公正,也可在国际范围内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减排承诺。碳市场分为不同的机制,其中EU-ETS是基于欧盟内部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和指标分配(即配额),市场上包括现货、期货和期权交易,目前价格约为每吨十几美元;CDM是基于项目,发展中国家可将合乎要求的项目所实现的减排量,出售给发达国家,一级市场的价格目前每吨不到10美元。
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欢表示,中国还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碳排放量巨大,所以碳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陈欢说,中国发展碳市场具有有力的因素,首先是从法律上来讲,并没有禁止建立碳市场,所以北京、天津、上海,纷纷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第二我国的减排是自主减排,政府积极支持这项工作。中国的CDM减排2亿多吨,在世界上少见;第三各级政府有减排的积极性,全民的低碳公众意识空前提高,尤其是去年的哥本哈根的会议前后,低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热词。
孙翠华透露,中国将在5年内在部分行业和省份试点推出碳排放交易。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制订碳交易自愿交易的管理办法,并将研究征收碳税的可行性。目前上海、天津和北京的环境交易所正在推动一些企业进行自愿减排尝试。
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崔津渡在会上介绍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探索“市场机制”节能减排。中国首个自主开发的基于强制能效目标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天津能效市场,9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并完成首批交易。本次交易的出售方天津泰达津联热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津鸿热力建设有限公司、天津津墙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均为天津较早实施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的单位,交易内容为三家出售方试点供热区域本采暖季形成的共计4500吨标煤节能量,折合11500吨碳当量,成交价格50元人民币/吨。购买方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和贸易公司及花旗集团环球金融有限公司。
“关于碳市场的问题,应该说它是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我们减排目标的一个政策手段。但是碳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能力建设的过程。”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邹骥教授在会上抛出了他的碳市场路线图的建议。
“目前发展碳市场的一个挑战及风险,就是把碳市场给分割了,这种分割主要来自于我们减排指标的分解是直接到各个省市的,这样的话,为了完成自己的指标,上海就很难把自己排放的指标卖给江苏,或卖给浙江,而江苏或浙江省也愿意只在省内交易,这样交易的机会大大下降。这种指标的地域分割可能会使这个市场先天不足,也就可能把碳市场给割据开来。”邹骥向记者表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