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市场分析 >> 正文
高碳能源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09-9-2 10:31:12 用手机浏览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

  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出发,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等,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建立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并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行和实施。

  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得转化和应用;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开发利用,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积极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提高市场准入标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它是建立在配额制度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中,一个绿色证书被指定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国家实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时,没有完成配额任务的企业需要向拥有绿色证书的企业购买绿色证书,以完成法定任务。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政府可依据已经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符合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实施,着手制定气候变化法、工业节能条例等。

  搞好低碳经济试点与基地建设,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首先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保定和上海两个首批国际试点城市的辐射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周边乃至全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牵涉到地区、政府和企业的产业选择问题,也牵涉到社会公众平时的行为习惯问题。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的新理念。在饮食上,要限制每天的肉食消费量。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18%,高于交通部门的13%,与工业部门的19.5%持平。在住房上,要建筑零碳和低碳住房。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二氧化碳,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20.7%。在交通上,要限制汽车消费的过快增长。我国2005年的汽车拥有量是1999年的25倍。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在家用品上,提倡节能新产品。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每天可以减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潘家华:“碳预算方案”构建未来气候制度
清洁发展机制:撬动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杠杆
王毅:中国恐难承担8000亿潜在节能市场
周强:大力发展碳汇 探索碳排放交易权试点
政协委员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低碳责任意识
低碳经济板块乘势上扬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正当时
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低碳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与深圳发展策略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