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市场分析 >> 正文
建设低碳城市构建绿色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09-9-8 10:24:57 用手机浏览

    我国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为此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在力争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低碳技术也获得了长足进步。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气候变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其中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的根源。中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较低,但排放总量较大。预计2025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仍然会较大。基于此,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国际减排压力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要求,我国急需推进二氧化碳减排。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6月3日,中国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如果像发达国家那样减排温室气体,将可能严重制约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将受到严重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经济造成的实质损害,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而且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排放将进一步增加。

    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行业含碳量非常高。这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在生产最好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发展低碳经济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很多科技支撑,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低碳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但是,我国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进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同时,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机制和国际资源发展低碳经济。


    城市(区域)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低碳经济有助于实现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区域)经济,一般来讲重工业、高耗能产业集中,长期沿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使城市(区域)水环境、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上下功夫。

   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上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低碳经济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部门的自身特点,把握关键领域的低碳发展重点,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整体效益来构建未来的产业经济,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要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措施,针对工业产业和终端用能效率的低下,以及不断发展的交通和建筑领域在未来大幅增长的能源需求,抓住重点用能单位和用能部门,淘汰落后产能并严把新建项目能效关。要着眼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基于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在当前和未来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基础地位,在中长期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加快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建设和先进发电技术商业化,在煤炭洁净利用的相关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城市(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通过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可以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风力发电工程,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等。

    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低碳措施主要有: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等,以有效降低稻田的甲烷排放强度。

   为城市(区域)水利建设提供发展机遇。面对温室效应的挑战,应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力争减轻城市(区域)经济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城市(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为城市(区域)可能承担的二氧化碳减排限排义务做准备。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暂时我国还不负担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加强对低碳问题的研究,尽早做好减排限排的基础性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低碳城市、构建绿色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关键措施,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而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实现低碳发展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实施节能减排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制定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高效利用土地、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

    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涵。当前,我们急需构建绿色经济系统,包括绿色交通体系、绿色物流体系、绿色农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等。还应当尽快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UNDP中国2015年发展目标: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中科院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潘家华:“碳预算方案”构建未来气候制度
清洁发展机制:撬动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杠杆
王毅:中国恐难承担8000亿潜在节能市场
周强:大力发展碳汇 探索碳排放交易权试点
政协委员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低碳责任意识
低碳经济板块乘势上扬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正当时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