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国内煤价大涨,煤炭下游企业承受极大的成本压力。一直苦于缺乏成本转嫁能力的水泥行业面临着能源价格飙升生存发展难题,而这也给了余热发电技术推广企业绝佳的发展机会。
水泥余热发电市场逾240亿
水泥窑的余热发电技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始研发兴起的。当时以研究水泥装备著称的天津院在做装备设计时发现,水泥窑头窑尾的余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非常可惜,这部分余热完全可以进行再利用。经过了10年左右的研发,这项技术才成熟起来,开始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虽然技术发展有了30多年的时间,但真正被市场认可却在2006年。按照“十一五规划”,国家要求,到“十一五”末,水泥行业的目标是40%的生产线要求安装余热发电项目,新建生产线必须安装余热发电机组。余热发电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水泥行业又处在拼成本的竞争阶段,使得这项技术在2006年后快速普及。

据了解,能源成本在水泥成本中的比重超过60%。而低温余热发电的生产成本(包括折旧费)不超过0.15元/kWh,远低于从电网购电电价。且余热发电的额外收益丰厚:其一,水泥窑余热发电被列入了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国家财政补贴约相当于余热电站总投资的10%(平均项目的财政补贴在500万元左右);其二,CDM碳交易预期收益,如申办成功的CDM项目,每年收益大约也是余热电站投资额的10%;其三,低温余热电站采用“并网不上网”的技术方案,可减少外购电的线损,该线损约相当于余热电站供电量的5-7%。总体计算下来,余热发电项目投资回收期一般不超过5年;对于高电价地区,投资回收期甚至只要2-3年。
经测算,一条5000吨/日的水泥生产线,配备余热发电系统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2.5万吨,每年减排CO2为6万吨左右,能够自给水泥企业的发电量占到水泥企业自身用电量的35%。
正是因为收益明显,余热发电市场发展的也相当迅速。业内人士预计,3年内国内水泥生产线的市场存量就会被消化殆尽,后续的市场增量则需依靠新建生产线。据统计,如以标准线5000吨/日的生产线为计算单位,今年年底后还将有400条左右的生产线需要加装余热发电设备,每条生产线的余热发电系统投资在6000万元,全国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存量至少还有240亿元以上。
而国际水泥市场的这部分需求则更为可观。目前,除日本、德国外,其他国家的水泥生产线都没有加装余热发电设备,存量巨大。预计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量比例基本在1.3∶1的规模,全球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至少还有10年的发展空间。
三种盈利模式
目前余热发电领域主要有三种盈利模式。
其一,工程承包模式。即为水泥企业设计、采购、集成安装余热发电设备。由于余热发电设备属非标准化设备,行业门槛在于如何为业主提供可以最大化回收其生产线余热的机组设备。
其二,余热发电投资项目(BOT)。BOT就是指以余热发电企业的主体进行投资,余热发电机组架设在生产企业的生产线上,回收的利润由投资方和生产企业进行分成。会出现这样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因为企业一方面受制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一方面又有发展主业抢占市场的资金压力,处于两难境地。而由专门的余热发电企业投资建设,一则可以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还能让企业获得一部分收益,两方优势让BOT业务一推出就受到市场的认可。中材节能2007年7月成立以来,目前在手的BOT项目共有20个项目,约30条生产线,投资规模在15-16亿元左右。
其三,余热发电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水泥企业的CO2排放量,这就给了余热发电企业一个额外的收益——碳减排交易。由单个生产企业从事碳减排交易,由于减排量较小,企业交易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