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一五”规划倡导循环经济,最重要一环就是鼓励开发可循环再生的新能源,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垃圾发电是公认的三大清洁新能源。其中垃圾发电的综合效应最为突出。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年产垃圾1亿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垃圾堆存量高达66亿吨,侵占了5亿多平方米土地,近200座城市已无适合场所堆放垃圾,且垃圾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还渗透到地下和河流中,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性危害。而研究发现,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是有机物,2吨垃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1吨煤燃烧的能量,可转化为电能和制成管道煤气。全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损失近300亿元(运输费、处理费等),而将其综合利用却能创造2500亿元以上的效益。

服务奥运的垃圾发电厂模型
目前垃圾发电行业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但业内人士却对垃圾发电行业的前途充满忧虑。
“政绩”利益双驱动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对循环经济倡导和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城市土地价格的攀升,与兴建垃圾填埋场相比,中国地方政府更愿意建设垃圾发电这样循环经济的“政绩工程”。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有28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大中小城市建成了垃圾发电厂。
浙江省和广东省的垃圾发电厂发展较快。截止到2005年底,两省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28.8万千瓦,占全国三分之二左右。浙江省投入商业运营的垃圾发电厂12家,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厂11座,总装机容量11.4万千瓦,垃圾填埋气发电厂1家,装机容量0.194万千瓦,垃圾发电占垃圾处理量的27%。广东省建成的垃圾发电厂16座,总装机容量约17.2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厂15座,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垃圾填埋气发电厂1座,装机容量0.2596万千瓦。
有关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垃圾发电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左右,按每千瓦4500元的设备造价计算,中国垃圾发电市场容量为149亿元人民币。许多民营企业也十分看好垃圾发电行业。浙江广东两省垃圾发电厂在管理体制上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二是政府投资建设,招标或委托企业运营;三是由企业实行特许经营。浙、粤两省市场经济较发达,采用后两种方式建设和运营的垃圾电厂较多,在建或规划项目基本上采用后两种方式。
[1] [2] [3] 下一页
|